当下砖瓦行业焙烧窑主要为隧道窑,其次是即将淘汰的轮窑,无论是哪种窑型对入窑砖坯的干湿要求都很严格,这就是理论上讲到的砖坯干燥残余水分不能大于6%,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都会遇到砖坯干燥不好而入窑的情况,也就是我们常常讲到的“烧湿坯”。首先焙烧窑烧湿坯不是一个常规操作,大都是因为破碎、成型、干燥不当而导致的一种应急难题,面对湿坯不要死守6%这道红线,试问如果砖坯残余水分为6.5%就不能进焙烧窑吗?如果6.5%能进窑,以此类推,那么7%或10%也能进窑,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进窑后的操作一定要到位,要有针对性,老一辈砖瓦人在实际生产中总结了一套烧湿坯的方法,简述为:烧湿坯四大原则。
一、烧上不烧下
所谓烧烧不烧下,就是湿坯可以码在窑的上部烧而不可以码在下部烧,这就是干湿坯装窑的原则。
高温气体在窑体上部,低温气流在下部,如果窑内码的是含水率大于8%的湿坯,上部的湿坯将不断蒸发水分,扩散到烟气中排出窑外。
二、烧短不烧长
所谓烧短不烧长,就是烧湿坯时,预热带宜短不宜长。烧含水率6%~8%的砖坯时,一般用5个闸,有时用6个闸,预热带25~30m;烧含水率大于8%的半干坯和湿坯时一般只用4个闸,预热带15~20m,因为烧湿坯烟气中湿度大,温度低,预热带稍长即出现坯垛凝露倒垛。只要保证预热带的烟气温度大于60度,水蒸气不会达到饱和,砖垛也就不会凝露倒垛。
由于预热带短,离焙烧带近,并加大了排潮力度,因此,应采用梯式陡闸,第一闸为有效高度的1/3,第二闸全提,第三闸为有效高度的2/3。闸要缓升缓降,分3~4次提到用提的高度,不可以一次到位,以保证气流平稳。衡量预热带的长度和用闸多少合适,应以排潮温度为准,即当排出窑外的烟气温度低于60度时,预热带应缩短,减少用闸。烧干坯时,一般7排落首闸,烧湿坯时一般4排落首闸。
三、烧高不烧低
所谓烧高不烧低,就是烧湿坯的预热带风闸的使用要近闸高吊,这在烧干坯是禁忌的。近闸高吊可迅速将高湿的烟气排出窑外,避免砖坯凝露。
如果砖坯含水率过高,或采用一次码烧工艺,可以采取特殊的操作方法,即把焙烧带前的预热带火眼打开,让其进风,加速排潮。试验证明,打开火眼的最佳位置是焙烧带面火前3排至首闸这一段火眼,一般为8排32个火眼。如果仍出现排潮速度过快或不足,则减少或增加一排火眼。风闸试验正梯式闸或平闸,但要吊高,原来提20mm,打开火眼盖就应提到70mm,这样排潮速度可加快2倍以上。试验证明,采用这种排潮烧湿坯方法,产量和质量与烧干坯一样。另外,由于焙烧带强氧化气氛,火行速度加快,耗煤反而有所降低。如果烟囱或风机抽力好,产量可提高25%,砖的质量也有所提高。
四、火眼排潮
所谓火眼排潮就是将轮窑废热气流由上向下流动,人为的改变由下向上流动,废热气吸汲湿坯中的水分后,由火眼排出窑外。具体操作方法是:在预热带前端窑门处安置一台可移动的轴流风机,抽预热带的高温废烟气注入预热带预热带前端的窑室,干燥湿坯后,包含大量水分的烟气从预热带前端打开的火眼排出。试验证明,采用这种烧湿坯的方法,即使入窑砖坯的含水率为14.3%,也可以烧出好砖。预热带的长度可控制在5~6个窑室,排出的废烟温度为60度左右,使烟气预热得到了充分利用。这种操作方法注意的是:码窑时每个窑室正对窑门处要留一个50mm拉缝,以便轴流风机抽风,轴流风机的功率为2.8~5.5kw。轴流风机要随着火行方向前移,干燥好一个窑室向前移动一次。
综述四大原则可以看出这是针对轮窑的具体要求,借鉴到隧道窑道理相同,核心就是给湿坯一个合理的干燥空间,操作的原则是通过风闸、火眼、风机等将湿气及时排出窑外。